新闻动态

上海的“擂沙圆”,裹着金色细语的甜蜜

上海的食物,自有其熨帖人心的温柔。它不像南方的甜腻,也不似北方的粗犷,总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细腻,熨平生活的棱角。而在上海的众多点心之中,有一味,每逢佳节,或是寻常的午后,总能轻易勾起舌尖的回忆,它便是那裹着细密黄沙,内里是绵密馅料的“擂沙圆”。这圆滚滚的小家伙,看似朴实无华,却藏着一番别致的讲究,一粒一粒,都像是从老上海的弄堂里,轻轻敲打下来的金色细语。

街头巷尾,那一抹诱人的金黄

清晨的苏州河畔,或是傍晚的南京路街头,偶尔会飘来一阵若有似无的豆香,混杂着糖的甜意,总能让人脚步慢下来。那味道,往往就来自于街边某个不起眼的老字号点心铺,或是某个精心布置的传统茶馆。热气腾腾的蒸笼里,跃动着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圆子,刚出锅时,带着水汽的朦胧,而当它们被轻巧地捞起,在装满炒香的黄豆粉的木盆里翻滚一圈,瞬间便被一层细密的金黄色衣裳包裹。那金黄,不是浮夸的闪耀,而是朴实却温暖的色泽,仿佛阳光被凝固,温柔地附着在圆子之上。

它的名字,藏着时间的印记

“擂沙圆”这个名字,本身就带着几分古朴与意境。其中,“擂”字,便是指将黄豆用文火慢炒至熟,再将其碾碎、研磨成细粉的过程。这并非简单的磨制,而是带着温度的“擂”,将豆子的香气充分激发出来,成就了那独一无二的、带着焦糖色泽的豆粉。而“沙”,则形容这豆粉的细腻质感,触感如沙,入口即化,却又保留着豆子本身醇厚的风味。这名字,仿佛一把钥匙,轻轻一转,便能开启一段关于味觉、关于记忆的故事。

展开剩余80%

豆子的故事:炒出至臻香韵

制作擂沙圆的灵魂,非那炒香的黄豆粉莫属。上海本地的黄豆,通常选用颗粒饱满、色泽金黄的当季优质黄豆。这些豆子,要在文火上慢慢煸炒,火候的拿捏至关重要。太急,容易焦糊,失去豆子的清甜;太慢,则炒不出那种特有的、带着些许焦糖香的馥郁。经验丰富的老师傅,会凭借多年的手感与经验,在豆子发出“噼啪”声响,并且散发出浓郁的豆香时,精准地判断其成熟度。然后,趁热将炒好的黄豆,置于石臼或专用的研磨机中,细细碾磨。目标是得到一种既细腻如粉,又带有微小颗粒感的黄豆粉,这样的粉末,既能均匀地裹在糯米圆子上,又能提供独特的口感层次。

糯米之圆,内里的绵密乾坤

而包裹着这层金色“沙衣”的,便是那晶莹剔透的糯米圆子。选用的是上好的圆糯米,浸泡至米粒饱满,然后蒸熟。蒸熟的糯米,要趁热捣打,直至其变得软糯筋道,富有弹性。这个过程,需要反复的用力,将米粒的粘性充分发挥出来,形成如年糕般的质地。而圆子的内馅,更是这道点心的点睛之笔。最传统的,也是最受欢迎的,便是芝麻馅。选取新鲜的黑芝麻,同样需要文火炒香,然后与细砂糖、少许猪油(现在多用植物油,以求更健康的口感)一同研磨。研磨的程度,讲究的是细而不腻,香而不散。当滚烫的糯米团被分成小份,捏成圆皮,再小心翼翼地包入调好的芝麻馅,最后捏成一个个饱满圆润的圆子,这便是擂沙圆的雏形。

细语缠绵,入口的四重奏

当裹满黄豆粉的擂沙圆被端上桌,一股温暖的香气便率先袭来。首先是鼻腔里充盈的,那是炒黄豆特有的豆香,混合着隐约的芝麻香,带着一丝丝甜意,温暖而熟悉。再看那金黄的色泽,细腻的粉末,如同一层薄纱,将糯米的洁白衬托得更加诱人。轻挑一个,能感受到它温热的触感,带着一丝弹性的轻盈。

入口的那一刻,是惊喜的开端。外层的黄豆粉,细腻地在舌尖融化,带来一股醇厚的豆香,微甜中带着一丝豆子特有的清香,既不喧宾夺主,又为糯米的软糯增添了丰富的层次。紧接着,是糯米圆子本身的软糯弹牙,其劲道感在口中缓缓展开,带来满足的咀嚼感。而当圆子被轻轻咬破,内里的芝麻馅便如潮水般涌出。那浓郁的黑芝麻香,与之前微甜的豆粉香交织,形成一种丰富而和谐的风味。细腻的芝麻馅,在口中缓缓化开,甜而不腻,香而不燥,恰到好处的猪油(或植物油)则让芝麻的香气更加醇厚,口感也更为丝滑。这四种味道与口感,在口中完美融合,形成了一场细语缠绵的甜蜜奏鸣曲。

并非只有芝麻:馅料的多种可能

虽然芝麻馅是擂沙圆的经典搭配,但上海的点心,总是不乏创新的活力。除了芝麻,还有一些同样令人回味无穷的内馅选择。比如,将炒香的花生碎与红糖、少量桂花一同混合,制成的花生桂花馅,带着坚果的酥脆与桂花的淡雅,别有一番风味。更有人会将豆沙馅进行改良,加入少许陈皮末,增加一丝清爽,冲淡豆沙的甜腻。甚至还有些店家,会将草莓酱、抹茶粉等时令或流行的元素巧妙地融入馅料之中,带来更为多元化的味觉体验。这些变奏,让擂沙圆这道传统点心,在保留其核心魅力的同时,也能不断适应现代人的口味需求。

寻常日子的慰藉,节日里的仪式感

擂沙圆,早已融入了上海人的日常。在炎热的夏天,虽然不如冰镇点心那般直接解暑,但那一抹温热与醇厚的香气,也能带来一份安宁的慰藉。它常常出现在老上海人家庭的早点桌上,搭配一杯热气腾腾的豆浆或是一壶清淡的绿茶,便是简单而满足的一餐。

而在元宵节、中秋节等传统节日,擂沙圆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它象征着团圆与甜蜜,圆滚滚的形状,寓意着一家人的和和美美。每逢佳节,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上一些,或是自制,或是从信得过的点心铺购买。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分享这碗带着金色细语的甜蜜,那份温情与喜悦,便在口齿之间,在心头荡漾开来。

老上海的“喫”法,与今人的一点点“纠偏”

对于老上海人而言,品尝擂沙圆,有一种不言而喻的“喫”法。那就是趁热。热腾腾的擂沙圆,糯米的软糯、内馅的流淌,都达到最佳状态。入口时,会先感受到外层黄豆粉的细密,然后是糯米的温软,最后是馅料的浓郁。那种顺滑与香甜,是热食才能带来的极致享受。

不过,随着时间的发展,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擂沙圆的“新吃法”。比如,有人喜欢将擂沙圆泡在牛奶里,或是搭配冰激凌。这些做法,虽然带来了新的风味组合,但对于追求传统风味的人来说,可能会觉得有些喧宾夺主,掩盖了擂沙圆本身黄豆与芝麻的纯粹香气。在品尝擂沙圆时,如果能先尝试其最本真的状态,或许更能体会到这道点心最核心的魅力。

街头到茶馆:擂沙圆的两种风味人生

在上海,你可以找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品尝擂沙圆的场景。一种,是在热闹的街头小店,或是市集上的熟食摊位。这里的擂沙圆,通常分量实在,价格亲民,充满着烟火气。老师傅手中的动作娴熟而麻利,一个圆子,一次翻滚,便是一份地道的味道,是对街头生活最直接的写照。

另一种,则是在一些环境优雅的传统茶馆或是高级点心店。这里的擂沙圆,在制作上会更加精细,选材更为考究,摆盘也更为讲究。例如,可能会搭配一小碟清茶,用来解腻,或是用精美的器皿盛装,带来更为精致的用餐体验。在这里品尝擂沙圆,更多的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,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静心体会。

传承的温度,与未来的可能

擂沙圆,作为一道承载了上海地域风味的传统点心,其制作技艺的传承,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点心师傅的默默坚守。他们用双手,将最朴实的黄豆与糯米,变成舌尖上的美味,也用温度,传递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味道记忆。

如今,随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,擂沙圆也正以新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视野。一些年轻的糕点师,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,也在尝试用更现代的审美和技术去诠释它。或许,在未来的某一天,我们还会看到擂沙圆以更多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,但无论如何,那份裹挟着金色细语的香甜,以及它所代表的,上海人那份细腻、温情的生活态度,都将永远流传下去。

发布于:陕西省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尊龙动态图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